客服热线:

17750998670

浅谈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和负极、电解液、隔膜和外壳组成。正极选择能吸收和储存锂离子的碳极。锂放电时,锂变成锂离子,离开电池的正极,到达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LiCoO2+导电剂+粘合剂(PVDF)+集流体(铝箔)

  石墨+导电剂+增稠剂(CMC)+粘结剂(SBR)+集流体(铜箔)

 锂电池充放电工作原理:

 1)充电过程

  电源给电池充电,此时正极上的电子e从通过外部电路跑到负极上,正锂离子Li+从正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负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在电池正极形成,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到达负极碳,也就是负极,具有许多微孔的层状结构,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嵌入在碳层的微孔中。锂离子嵌入越多,充电容量越大。此时正极处的化学反应为:

  负极反应:C6Li-xe-==C6Li1-x+xLi+(C6Li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复合材料)

  正极反应:Li(1-x)MO2+xLi++xe-==LiMO2(LiMO2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2)电池放电过程

  放电有恒流放电和恒阻放电,恒流放电其实是在外电路加一个可以随电压变化而变化的可变电阻,该电阻随着电池电压的降低而变小,以保持放电电流不变;恒阻放电的实质都是在电池正负极加一个固定电阻让电子通过。由此可知,只要负极上的电子不能从负极跑到正极,电池就不会放电。电子和Li+都是同时行动的,方向相同而路不同,放电时,电子从负极经过电子导体跑到正极,锂离子Li+从负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正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3)充放电特性

  电芯正极采用LiCoO2、LiNiO2、LiMn2O2,其中LiCoO2本是一种层结构很稳定的晶型,但当从LiCoO2拿走x个Li离子后,其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否发生变化取决于x的大小。


   锂电池使用中注意事项:

  1)有关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当x>0.5时,Li1-xCoO2的结构表现为极其不稳定,会发生晶型瘫塌,其外部表现为电芯的压倒终结。所以电芯在使用过程中应通过限制充电电压来控制Li1-xCoO2中的x值,一般充电电压不大于4.2V。那么x小于0.5,这时Li1-xCoO2的晶型仍是稳定的。

  2)负极其本身有自己的特点,当第一次化成后,正极LiCoO2中的Li被充到负极中,当放电时Li回到正极LiCoO2中,但化成之后必须有一部分Li留在负极中心,以保证下次充放电Li的正常嵌入,否则电芯的压倒很短,为了保证有一部分Li留在负极中,一般通过限制放电下限电压来实现:安全充电上限电压≤4.2V,放电下限电压≥2.5V。

  3)锂电池的充电最好不采用浮充方式。原因是电池电压的一致性不好控制,比如磷酸铁锂电池的浮充电压一般规定为3.8V,这只是一个统计数据,由于是多电池串连,有的电池3.75V就充满了,但浮充电压为3.83V的电池尚未充满,如果长时间按3.8V浮充,那么3.75V就充满了的电池就过压了,很容易导致故障。因此最保险的办法是间歇充电法,

  4)当电池放电时(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中的锂离子就会出来,并回到正极。锂离子越回到正极,放电容量越大。当我们谈论电池容量时,我们指的是放电容量。

  5)记忆效应的原理是结晶化,在锂电池中几乎不会产生这种反应。但是,锂离子电池在多次充放后容量仍然会下降,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主要是正负极材料本身的变化,从分子层面来看,正负极上容纳锂离子的空穴结构会逐渐塌陷、堵塞;从化学角度来看,是正负极材料活性钝化,出现副反应生成稳定的其它化合物。物理上还会出现正极材料逐渐剥落等情况,总之最终降低了电池中可以自由在充放电过程中移动的锂离子数目。

  6)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将对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造成永久的损坏,从分子层面看,可以直观的理解,过度放电将导致负极碳过度释出锂离子而使得其片层结构出现塌陷,过度充电将把太多的锂离子硬塞进负极碳结构里去,而使得其中一些锂离子再也无法释放出来。

  7)不适合的温度将引发锂离子电池内部其他化学反应生成不希望看到的化合物,所以在不少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之间设有保护性的温控隔膜或电解质添加剂。在电池升温到一定的情况下,复合膜膜孔闭合或电解质变性,电池内阻增大直到断路,电池不再升温,确保电池充电温度正常。

  8)锂电的外壳由钢或铝制成,外壳总成具有防爆断电功能。电极负极材料的选择尽可能接近锂的电势,电势可以嵌入锂化合物,如各种碳材料,包括天然石墨、组成石墨、碳纤维、中心相碳和金属氧化物。

版权所有 福建贵隆鑫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闽ICP备2024051667号-1